• 注册
  • BBS 学习 关注:19 内容:53

    对李嘉诚“建立自我,追求无我”的深度剖析

  • 查看作者
  • 打赏作者
  • 知命
    站长

    李嘉诚先生为什么强调“建立自我、追求无我”?

    一、人生境界,有高有低!

    人生是有层次和境界的吗?人生一定是有层次和境界的,只不过有些人不理解而已!

    宋代有个禅师,叫青原惟信。他这样表述本人参禅的心路历程:未参禅时,见山是山,见水是水。等到后来,见山不是山,见水不是水。而今和以前一样,见山还是山,见水还是水。惟信禅师问大家,谁能分辨得出其中的区别?

    这个故事流传很广,置信很多人都读过。但读过归读过,你能理解他的意思吗?我很小的时分就读过,但年少不懂事,既不懂“山山水水”,更不懂山山水水的变化。我置信,这和知识有关,而和阅历有关。

    德国哲学家尼采提出,人的精神境界有三种。这三种境界分别是:骆驼、狮子和婴儿。

    骆驼最大的特征是什么?它有两个大大的驼峰,它要背负很多东西。人生的早年也是这样,要接受别人或命运的安排,往往身不由己。这个阶段的生命形状是“要我如何、如何”。

    狮子最大的特征是强壮有力,总要展现本人的意志。人生也是这样。等到本人长大成人,在经济上完成自立,自我的一面逐渐展现。于是,经常像狮子一样发出怒吼:“我要如何、如何!”其实,这还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。

    人生的第三种境界,是成长为所谓“婴儿”。“婴儿”最大的特征是不装,“我是什么就是什么”。高兴就笑,不高兴就哭。人到这个境界,做事不取巧,做人不谄媚,傻傻地做本人。孟子说:“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!”伟大人物都有一颗赤子般的心!返璞归真,永怀赤子之心,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!

    尼采认为,人生的本质就是不断地自我超越。他主张,人的精神要不断蜕变,由骆驼变为狮子,再由狮子变成婴儿。一个普通人只要经历“精神三变”,才能成为所谓“超人”。

    巴菲特说,你花一万年,也难告诉鱼在陆地下行走的感觉!庄子说,井蛙不可语海,夏虫不可语冰!人生一定是有层次、有境界的。只不过本人没层次,所以看不到层次。本人没境界,所以看不到境界。

    丰子恺先生说:“人生有三层楼:第一层是物质生活,第二层是精神生活,第三层是灵魂生活。”我们也可以来一句,人生分别在三层楼上展开:第一层楼上住着寻觅自我的人,第二层楼上住着建立自我的人,第三层楼上住着放下自我的人。

    住一层楼的人,往往觉得本人啥都不是。住二层楼的人,往往觉得本人很厉害。住三层楼的人,往往觉得每个人都有高明处。本人很厉害,别人也可以。

    李嘉诚先生曾经反复提示年轻的中国企业家:“创造自我,追求无我”。他的话是一种期许,也是一面镜子,每个人都可以拿来照一照本人。

    二、没有自我,一事难成!

    人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自我的,也不是一开始就有自信的。有的人一辈子也没有建立起自我、自信,这样的人并不在多数。

    为什么要建立自我?

    没有自我,就没有自信。没有自信,就只要他信。他信,就容易着迷失。迷失,就意味着走错路。走错路,就意味着失败。一路走上去,肯定是这么回事儿。东方人有句话,“自信是向上的车轮”。建立不起真正的自我,没有骨子里的自信,是很难干出一番事业的。

    雅虎公司曾经是美国互联网业的“领头羊”,但这些年衰落得非常厉害。业界有不同的分析,张朝阳则从创始人杨致远个人身上找缘由。杨致远出身华人家庭,缺乏文明上的自信,开辟创新不够。“就像清王朝统治中原当前,清朝对汉文明顶礼膜拜,导致没有创新。”

    杨致远生于台湾,父母离异,10岁时被母亲带到美国。生活在美国单亲家庭,又是白人文明为主导的地区,导致他文明上不够自信,性情上不够强势。面对内部的压力和应战,他缺乏择善固执的决心和开辟创新的勇气。

    2002年,雅虎业绩下滑。华尔街建议他找一个懂管理的人做CEO,于是他启用特里·塞梅尔。虽然短期业绩起来了,但对公司长远发展并无多大好处。华尔街建议雅虎走媒体路线,他也只是照做。虽然杨致远本人是技术出身,懂得走技术路线可能更有前途。

    异样面对华尔街的压力,Google公司就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。Google公司两位创始人都是白人,非常自信,非常强势。面对短期盈利的压力,他们不为所动,坚持按互联网的规律办事,坚持走技术路线,最终迎来了属于本人的辉煌。

    作为企业家,要敢于坚持自我,而不能盲从资本市场的指令。对于这一点,张朝阳有切肤之痛。在搜狐创业早期,面对东方高大上的管理体系和强势的合作伙伴,张朝阳倍感压力。

    张朝阳坚信,东方合作伙伴并不理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,完全按照他们的指示去做,公司运营一定会碰壁。背靠东方文明和智慧,张朝阳坚持按照本人的理解去做。经过一番艰难的博弈,他不但掌控了公司的自动权,而且找到了运营上的感觉。

    我们这个社会为什么有那么多“粉丝”?什么是“粉丝”?“粉丝”就是一帮迷失自我的人。别人的活法,只能作为本人的参考。相声大师侯宝林有一句话:“不以为样,只以为养。” 为什么有些企业乱搞多元化?就是由于他没自我,不自信,所以多头下注,把命运交给运气。

    那么说,如何才能建立自我呢?

    首先要认识本人。

    自我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,找到他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我是谁?我从哪里来?我要到哪里去?这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成绩。我们干的到底是一件什么事情?我们干的事情将会怎样样?什么东西对我们最重要?这是每家企业都要面对的成绩。这些成绩不能问别人,也不需求满世界里去寻觅,只需求诘问本人的内心。用孟子的话说,“尽其心、知其性”,倾听本人内心深处的声响,就了解本人的本性了!自我其实本人内心深处的想法。

    其次,要忠于本人。

    所谓“忠于本人”,就是忠于本人的内心,忠于本人的信心和选择。忠于本人的人,会按照本人对事情的领悟和理解去做事。一些事情从眼前看是错的,但从长远看是对的;也有一些事情从眼前看是对的,但从长远看是错的;也有一些事情本无所谓对错。无论对与错,坚持按本人想的去做。错了再改正,但无论如何要忠于本人!

    任正非说,老是让妈妈管着的小孩长不大,溺爱的孩子都不成气候。为什么?由于他对世界没有本人的领悟。万科地产总裁郁亮说:“要长期做好的话,只能按照本人的思想去做,只按照本人认为对的方法去做,而不是说按照别人指点的去做。”老百姓讲话,本人的肩膀上要长本人的脑袋!

    知识是似是而非的,信息是残缺不全的。人不可能完全依赖知识和信息去做事。人的感觉和感受是非常宝贵的东西。人最终得依赖它去做事情。要建立本人对世界的感觉和感受,也要置信本人内心的感觉和感受。不能太在意别人的看法,更不能迫于压力去做愿意的事情。俗话说,教的曲唱不得!不是出于本人的本心、想法和感悟,只靠别人的教导、教授和指示,肯定是不顶用的。

    李宁比较喜欢自在,本人对管理企业不太感兴味。他说:“不能由于我毁了企业,也不能由于企业把我毁了。”于是,本人当“甩手掌柜的”,把公司交给职业经理人打理。李宁公司不是没有过辉煌,但最终一蹶不振。

    不光李宁公司,“找人打理”的公司好的不多,特别是竞争激烈的行业。为什么?别人不是本人,他很难找到“我”的感觉。即便找到,也难以持久。没有“我”的感觉,就只能听话照做,很难自在发挥,更谈不上创造和创新。

    不但要建立本人对世界的感觉,而且要保持对环境的警惕。根据本人对世界的观察、判断行事,发现错误及时改正,并不断修副本人对世界的看法,逐渐构成本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。这样,工夫久了,“自我”就成长起来了。

    第三,要坚持不懈。

    世界这么大,无论我们选择什么,都有坚持的空间。一些事情本没有对与错,坚持下去必有所获,一旦放弃则一无一切。摇晃不定的人当不了领导,领导者都是笃定的坚持者。

    《尚书·大禹漠》:“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;惟精独一,允执厥中。”人的想法变幻莫测,事物的发展难以把握,只有专心致志、绝不动摇,才能承担起领导的责任。

    孔子讲,“四十而不惑”。“惑”就是动摇,“不惑”就是绝不动摇。只要不惑,才能坚定、自信和成熟。成熟的人都有坚定的信心,都是轻易不会动摇的。

    在谈到本人成功的秘诀时,马云说:“第一你本人要置信,就是‘我置信’,‘我们置信’;第二是坚持;第三,我们学习;第四,我们做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做事——正是这四个关键使阿里巴巴走到如今。”

    三、固守自我,就此止步!

    一个人要建立自我。但建立了自我的人,也容易变得固执。企业家尤其是这样。一旦固守自我、故步自封,他的发展也往往就此止步。

    企业家为什么容易变得固执呢?

    首先,企业家往往天生自我认识较强。德鲁克说:“企业家都是偏执狂。”没有主意的人当不了企业家。

    任正非说:“我从小就和父母关系不好,为什么不好呢?就是不听他们的,不是我不孝敬,我有本人的主意,最后我本人走出路来了。”任正非从小就非常有主意。

    有一回,老师带一帮学童游鼓山。等爬上鼓山顶峰,一派天风海涛,学童们兴奋不已。老师以“海”为题,出一上联:“海到无边天作岸”,让学童对下联。有位九岁的学童对出震古烁今的下联:“山登绝顶我为峰”。他就是林则徐。林则徐打小就自决心爆棚!

    著名投资家尤里·米尔纳(Yuri Milner)是一个俄罗斯人。他曾投出Facebook、Twitter、阿里巴巴、京东、小米、滴滴等明星企业。他说,他所投资的成功企业有一个共同特点,那就是创始人偏执、自信和强大,绝不是轻举妄动的,什么都懂。

    其次,世俗的成功也强化一个人的自我认识。庄子有句话,(大)道隐于小成,(大)言隐于荣华。大道被小小的成功所隐蔽,言论被浮华的词藻所掩盖。小的成功可能误导他们,让他们自以为找到了成功的大道。

    自我认识过强的人往往自傲、傲慢、固执。他们往往心高气傲,自以为很聪明,很了不起。他们要么好为人师,喜欢夸耀本人,要么傲慢无礼,不懂得尊重别人。他们往往很固执,很难听进去不赞同见。这种情况,在佛家叫我执、法执,用世俗社会的说法叫偏执、固执。

    傲慢和偏执的人,非常容易碰壁。破除我执的方法是开放。开放有三层含义:首先是打开视野。山外有山,天外有天,见得多了,想法自然改变。其次是打开心胸。本人很高明,别人也有可取处。取人之长,可以为我所用。再次是吐故纳新。“苟日新,又日新,日日新。”不断接纳新的东西,放弃旧的东西,境界随之进步。

    四、放下自我,海阔天空!

    从没有自我到建立自我,这还不是人生的最高阶段。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放下自我。

    那是什么样的一种境界呢?

    首先,无论何种人等,他都能与之和谐相处。《礼记·中庸》:“万物并育而不相害,道并行而不相悖。”本人活,也让别人活。本人过得去,也让别人过得去。本人高兴,也让别人快乐。坚持本人的意见,也尊重别人的意见。

    其次,无论何种场景,他都能与之自然相溶。环境、场景不断发生改变,本人的角色也随之改变。在不忘自我、坚持自我的同时,随时随地预备放下自我、改变本人。坚持是有改变的坚持,改变是有坚持的改变。既能坚守自我,又能顺应环境。既自在自在,又毫无违和感,所谓融入当下、活在当下。

    那么,如何才能做到放下自我?

    放下自我,要破除所谓“我执”、“法执”。我执心重的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,不考虑别人的利益和感受。法执心重的人往往自以为是,总以为真理在握。场景在变,本人的角色也在变。情况在变,以往的方法也要变。如果不肯放下自我,死守以往的想法和做法,十有八九会碰壁的。

    首先,要破我执。

    李嘉诚请内地企业家吃饭的故事流传很广。对于如何做人,也为中国企业家上了宝贵的一课。

    一次,马云等一批企业家去香港拜见李嘉诚。李嘉诚先生是商界前辈,本以为他会捷足先登。但电梯一开,他曾经恭候大家多时了。要吃饭了,大家都在为谁坐主桌、次桌费心思,没想到李先生用抓阄的办法安排座次。一个小时的吃饭工夫,他不偏不倚,每桌陪15分钟。李先生周到和细致的安排令大家非常感动。宴会结束,李先生逐一跟大家握手,连墙角的服务员也不落下。这点大家更是没有想到。

    李嘉诚先生是商界大家、社会名流,但他不以大佬自居,一言一行考虑别人感受,一举一动皆让人舒适。他心中总是装着别人,他是放下了自我的人。

    李嘉诚也一直没有遗忘本人是谁。学佛的人喜欢说“破我执”。前提是你得有一个“我”,才能谈得上“破”。一些人本来没有自我,破何我执?!只要建立自我、做好本人,才能谈得上“追求无我”。

    2015年9月,一篇题为“别让李嘉诚跑了”的文章,惹起广泛关注。关于李嘉诚背信弃义、从内地撤资的说法甚嚣尘上。面对国人的非难,李嘉诚先生这样为本人辩解:

    “我是一个商人,希望大家不要给我戴上什么帽子,无论高的,还是矮的,我都不想有。由于我不是道德家、教育家、更不是什么阴谋家、政治家,我仅仅就是一个商人而已。”

    “在职业上,我是一个纯粹的商人,不要用那些空洞的道德来衡量我。如果不能做一个成功的商人,那我的职业是失败的,人生也是残缺的。不赚钱的商人不是好商人,也没有资本利润去做善事。”

    他理解政治,但不僭越政治,由于他知道本人不是政治家。他捐资助学,但不本人办学,由于他知道本人不是教育家。虽然热心社会公益事业,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,但他知道这一切是建立在企业运营成功基础之上的。

    亏本办教育的事,他不干。亏本补贴国家和政府的事,他也不干。他知道,本人一直得好好运营企业,确保资产安全。如果企业垮了,他什么都不是。如果企业亏了,他什么都干不了。

    李嘉诚先生随时能放下自我,但他也一直没有遗忘本人是谁。

    其次,要破法执。

    这个世界上本没有所谓绝对真理。谁说他掌握了绝对真理,理论中他一定碰壁。每个人都得顺应不断变化的情况,“一切以工夫、地点和条件为转移(斯大林语)”。那些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,就在于他能充分认识到本身的局限性。古今中外,概莫能外。

    杰克·韦尔奇是美国成功的企业家,但他并不认为东方那套管理办法,可以放诸四海而皆准。他说:“我认为中国不该当遭到东方管理理念的困扰,那些都是胡说八道。我认为中国该当自行其事。而且在中国成长和繁荣的过程中,中国将创立一些体系,这种体系会长久成功下去。”

    虽然他有丰富的管理经验,但他毫不讳言本人对于中国市场的无知:“十年来我不断在往那儿跑,每次去,都会笑话本人上次来的时分知道得那么少。那个地方太大、太复杂了,我搞不懂,真的搞不懂。这也许是我该退休的缘由,该由别人去把它搞懂。”

    北宋有个武学博士,叫何去非,他写了一本书叫《何博士备论》。这本书对如何运用兵法有非常深入的论述:“古之善为兵者,不以法为守,而以法为用。常能缘法而生法,与夫离法而合法。

    什么意思呢?兵法是用来打仗的,有用就用,没用就扔。真正会打仗的人没有死守教条的。他们常常能够根据已有的兵法发展出新的兵法,往往表面上违犯了兵法,却在更高的层次上契合了兵法。毛泽东有句名言:“一上战场,兵法就全都忘了。”做任何事情,包括行军打仗,也包括管理企业,都不能死守教条。

    佛祖为防止后学死守教条,堕入所谓“法执”,坚持说本人没有讲一句法。原话是:“若人言,如来有所说法,即为谤佛。不能解我所说故。”佛祖反复强调,“一切善法,皆是佛法”;“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”;“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”?!老是执着于一个方法,是要碰壁的!

    五、改造自我,永无尽头!

    2500多年前,子贡与孔子有一番对话。子贡说:“贫而无谄,富而无骄。何如?”孔子说:“可也,未若贫而乐(道),富而好礼者也。

    人性之常,是“贫而谄、富而骄”。人穷了容易谄媚别人,人富了往往自我膨胀,变得骄横、霸道。有涵养的人会觉察到本人的这一变化,懂得克制和收敛一下本人的本性。子贡是当时的有钱人,他大概自以为做得不错了,希望得到孔子的肯定和表扬,于是向孔子说出这番话。

    孔子师徒对话是他那个时代人性的写照。时代变迁了,人性变了吗?没有!老百姓讲话:穷人乍富,挺胸腆肚;富人乍穷,寸步难行。人穷了往往活得卑微,人富了往往活得嚣张。过去两千年了,人性没有变化。再过两千年,人性也不会变化。

    毛泽东早年立志“改造中国与世界”。改造世界的过程,也是改造自我的过程。残缺表达,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,也是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。改造自我,次要是改造人自私、狭窄的本性。唯有牺牲小我,方能成就大我。

    改造自我,除了学习、反思以外,也需求一些内在的际遇。正如孟子所说:“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。所谓“动心忍性”,就是震撼其心灵,淬炼其性情,使其既坚且韧,像钢铁一样。

    任正非说:“我44岁的时分,在运营中被骗了200万,被国企南油集团开除,曾求留任遭拒,还背负还清200万债务。妻子又和我离婚,我带着老爹老娘弟弟妹妹在深圳住棚屋,创立华为公司。”

    管理一家高速成长的高科学公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有一段工夫他整个人都累垮了。任正非“身体有多项疾病,动过两次癌症手术”。2002年,华为公司内外矛盾交错在一同,他深感有力掌控这个公司,“有半年工夫都是噩梦,梦醒时常常哭”。

    苦难对人性的砥砺是不容低估的。没有遭遇日暮途穷、穷途末路的处境,没有经历痛彻心扉、夜夜心惊的历程,哪能动心忍性?不光苦难、波折对人性有砥砺作用,侥幸、成功对人性也是一种砥砺。

    稻盛和夫先生对这个成绩认识得非常深入。他说:“成功是一种磨练,由于你会掉入我执。只见本人,不见其余。傲气、戾气就来了。看人都是傻瓜,一出口就是怒斥。大多数人都破不了这一层磨练,下一次他就失手了。

   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?按照中国传统儒家的观点,成为圣贤是人生的最高境界。那么,圣贤的标准是什么呢?怎样才能成为圣贤?

    500多年前,王阳明和他的弟子有过一番对话,专门讨论这个成绩。他认为,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,全在于内心的纯正。正好像金子,次要看成色足不足,固然斤两也很重要。

    怎样才能成为圣贤?次要是学习圣贤的心肠。你是桀纣的心肠,成就不了尧舜的事业。普通人认为,只需拥有圣贤的知识和能力就可以了。理想上,不是那样的。成为圣贤的关键不在于多知多能,而在于开发良知良能。

    良知良能是个巨大的宝藏,它使人人皆可成圣作贤。“人人自有,个个圆成,便能大以成大,小以成小,不假外慕,无不具足。”良知良能,与生俱来,不用羡慕别人,人人都有。

    稻盛和夫先生说,人生的目的在于“进步心性,磨练灵魂”。也有人说,人类尚未开垦的最大疆域,是两耳之间的部分。我们要在本人内心深处开疆拓土,不断丰富本人的精神世界,进步本人的精神境界。改造主观世界无尽头,改造客观世界也无尽头!

  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  PS:胸有千万言,下笔也不易!

    几年前,内地一帮企业家去香港拜会李嘉诚。席间,大家要李先生讲几句话。李先生只讲了八个字:建立自我,追求无我!他在其他不同场合也多次强调这八个字。这句话品了好几年,也有了本人的感悟。于是有了写这篇文章的冲动。

    真动笔写,还真不容易!一下笔,才发现本人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!大家知道“看山不是山”的说法,但它到底是谁说的?有人说,这是宋代禅师青原行思说的。再查青原行思,他是唐代的,根本不是宋朝人。再查,这话根本不是青原行思说的,而是青原惟信说的,语出《五灯会元·卷17》。如今写文章的人多,但有些东西也错得很离谱儿。

    一个开头就费了这么多周折,后面的内容可想而知。再次领会到,写文章的不易!说这些,意思只有一个:上帝的归上帝,凯撒的归凯撒,是谁的就是谁的,要尊重原创和知识产权嘞!拜托啦~~

    作者:li zhang
    链接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22208715/answer/228092112
    来源:知乎

    标注和订正:吾爱分享

  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

    登录
  • 做任务
  • 实时动态
  • 偏好设置
  •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