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为成佛,在求。悟为明性,在知。修行以行制性,悟道以性施行,觉者由心生律,修者以律制心。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,住因住果、住念住心,如是生灭。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,无欲无不欲,无戒无不戒,如是涅槃。
——《天道》第十一集·丁元英 | 原文传送门:
以下仅是楼主自己的一些感悟和拙见,只代表此时此刻的自己的一些想法,如有错论,欢迎同仁指点斧正。
人之所以作为高级动物站在食物链顶端,是因为有了意识心,心灵有了意识,大脑有了智慧,所以我们比任何动物智商都高,但是智商越高的人也越容易生出烦恼,因为我们生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,没有绝对的好,也没有绝对的坏,所以上天真的是很公平的,为我们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也为我们开了一扇窗。
有的人只看到了关上的门,看不到打开的窗;有的人看到了这扇窗;还有的人看到了另一扇正在打开的更大的门。这可能就是修行所带来的差别吧。
我们不需要深究二元对立本身,我们只需要学会在危中看到机、在失中看到得等等这样的本领,就可以临危而不乱、失之而不哀,就可以做到《岳阳楼记》里所说的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这样的境界。
人生是一场修行,为什么人需要修行呢?因为是人就会有烦恼,为什么会有烦恼,是我们智慧开发的还不够,我们都在不断学习如何去面对和消化这些烦恼,进而让自己活得更快乐一些,这个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修行。
清规戒律的诞生是因为先贤早已洞悉了人性的弱点,没有这些约束的存在,人性中的各种恶就会慢慢都出来。自由源于自信,自信源于自律。大部分的人是没办法做到自律的,所以需要来自父母、公司、国家、法律的约束,修行就是借由外在的一些东西来让自己更加自律,更加有智慧。
而丁元英说的“悟道”者,可以理解成是修行到开悟觉醒的人,如果没有经历过修行,我想应该是没有办法直接从人变为佛的。(“佛”又读作fó,是译音用字,是梵语佛陀的省称,意为觉者,是佛教徒对修行成功者的称呼。)
在丁元英看来,佛法佛学可以学,佛教他不愿意学。因为他觉得很多佛教中人过于执着于佛本身,为了成佛却丢了佛。所以智玄大师后面说“以贫僧看来,施主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了,离得道只差一步,进则净土,退则凡尘,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。” 可能是因为丁元英所做结论里的一个“为”字吧,修行不一定就是为了成佛,毕竟,神/佛就是道,道法自然,如来。
每一个宗教的开创者都是修行到最后开悟觉醒的悟道者,换种通俗点的说法,他们都是看透了人性,看透了世界的人,看到了人性中的善与恶,所以想通过传道来让更多的人摆脱来自恶念的折磨,想通过自己开悟觉醒的经验来唤醒更多的人像他们一样明心见性,因为只有越来越多的人觉醒了,我们的世界才能越来越美好。
(也有可能我们大部分智力都没有开发出来就是因为没有开悟觉醒吧,就像那些越是卓有成就的人,越是拥有大智慧的人,他们不仅仅是拥有财富自由这么简单,财富只是我们所能容易看到的最表面的东西,财富的背后是他们的智慧的体现,是他们对这个世界认知的一种变现,他们拥有的不仅仅是金钱财富,还有精神财富、人脉财富,在学习、工作、生活、做人、做事上面都是比很多的人要优秀的多的多的,他们拥有的不仅仅是纸上学来的理论,更多的是可以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大智慧。)
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